曰韩美亚洲精品一区,一区二区国产在线播放,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网站,久久久精品福利中文字幕 ,国产伦子沙发午睡系列,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婷婷,亚洲国产色一区二区三区,91视频国产精品

首頁 > 新聞中心新聞中心

宏觀把方向,微觀定節奏 :兼談近五年銅市場的兩大怪象

    

春節后,多數商品期貨出現一波流暢的下跌,銅也不例外。

回想春節前,多頭躊躇滿志,沉浸在特朗普基建效應、礦山罷工擾動、銅礦供應長期緊缺、廢銅進口大幅下降、全球經濟持續增長等眾多利好中不能自拔.

金融去杠桿、規范地方政府債務、房地產調控等可能引發經濟放緩、需求下降的因素,卻被簡單地以“相信國內經濟的韌性、海外經濟的持續增長”帶過。

而節后這些因素卻成為市場的心頭之患,疊加庫存的不斷累積,引發了一波下跌行情,并在中美“貿易戰”的利空刺激下一舉跌破5萬元關口,也宣告了2017年8月以來支撐平臺的失守。

與此同時,產業層面的微觀數據卻相對樂觀:

廣東、浙江兩地廢銅調研均反映出廢七類萎縮明顯,缺口比去年預估要高;

銅價跌到5萬附近后,廢銅替代優勢大減,部分下游企業轉而采購電解銅為原料;

銅桿、板帶、銅棒類企業訂單均好于或至少不差于去年水平。

所以,銅鋁峰會上行業朋友們交流起來,普遍覺得當前下游需求并不差,宏觀情緒有些過度悲觀。

在我的記憶中,類似這樣的宏微觀數據“打架”情形,幾乎在每輪行情中都不斷上演。

多少次交易得失之后,逐漸總結出一句心得:宏觀把方向,微觀定節奏。

期貨市場是基本面、資金面和情緒面的綜合反映。

當宏觀經濟出現轉向后,商品期貨市場大勢即會跟隨前進;

隨著資金的推動、行情的演繹,最終演變為狂熱或恐慌情緒主導下的“一面倒”行情,并以多個品種出現漲跌停板為標志,高杠桿的特征決定了此時多數期貨品種必然同漲共跌,即便有再多的理由,虧損方也只能放棄抵抗、先保命再說;

而當市場情緒宣泄完畢、價格短期內過度漲跌、透支所有利多或利空信息后,產業供需力量開始粉墨登場,糾正市場的過度反應,出現反彈或調整行情。

銅素有“銅博士”之稱,金融屬性強于商品屬性,所以宏觀與微觀數據對立、相互打架的程度比其它品種更為明顯。兩種力量的矛盾沖突,也導致了近五年來銅市場兩大怪象:

一、浮盈加倉,全部泡湯;逆勢死扛,再創輝煌!

從2011年初到2015年底,歐債危機、全球經濟疲軟、中國經濟降速等宏觀因素帶動下,商品期貨步入熊市,滬銅指數從77000附近一路跌到33000左右,跌幅57%。

而與此同時,翻看國內外各大投行的報告,銅的供需平衡表卻從未出現過“嚴重過剩”。每年的供應過剩量,高的預測不過60-70萬噸,少的預測只有20-30萬噸,甚至個別投行仍預測略短缺。

這點過剩量相對于2200-2300萬噸的全球需求來說幾乎不算什么,與棉花、白糖、橡膠、煤炭、鐵礦、油脂等品種巨大的庫存/消費比相比更是相形見絀。

所以,單單從產業供需面來看,銅并不應該出現這么大的跌幅;但從全球宏觀經濟的走勢來看,其大勢又必然歸于下跌。

滬銅指數從2013年底到2015年底的下跌走勢,趨勢上與螺紋指數幾乎一致,此所謂“宏觀把方向”!

記得前幾年的行業分析報告,不論什么品種,都是先大段地分析美國QE、歐債危機等海外經濟數據,再論述美元、原油走勢,后分析國內經濟大勢,至于本品種自身的行業供需,只用較小篇幅一帶而過,以至于業界發出“所有研究員都成了宏觀經濟分析師”的感慨。

而在具體的行情走勢中,簡單地按照大勢做空,卻常因為產業的微觀結構引發市場反彈,以至于出現“浮盈加倉,全部泡湯;逆勢死抗,再創輝煌”的戲虐之語。

(1)在2013年12月到2014年3月的下跌行情中,銅從52600附近快速跌到43600左右,跌幅約9000元。而產業微觀層面并沒有感受到這么劇烈的危機。

相反,銅價的短期暴跌導致了廢銅替代優勢消失、進口銅虧損3000元-3500元/噸等問題,在下游企業加緊采購、冶煉企業聯合出口、旺季消費回升的推升下銅價不斷反彈,并在國家收儲消息刺激下反彈到51200附近,收復85%的跌幅。

期間,不少空頭認為大勢向下,只是階段反彈,應該趁勢加倉,結果輕則回吐所有利潤,重則虧損出局。

(2)2014年8月后市場再次下跌,并從11月底46000左右開始加速下跌,到2015年1月底跌到38700附近。

這次急速下跌,也引發了精銅對廢銅的替代,以及期貨各合約倒掛的嚴重不合理。之后產業層面的糾偏力量,疊加股市暴漲帶來的情緒修復,使得銅價在5月份回升到46000上方,再次出現“浮盈加倉,全部泡湯;逆勢死扛,再創輝煌”。

而歸根結底,就是市場的過度暴跌已經明顯脫離產業層面的實際情況,引發產業力量的糾偏。

二、看基本面,死的慘!

在熊市的后期,國內鋼鐵、煤炭、電解鋁等行業虧損嚴重,國外鋅礦不斷關閉退出,棉花、白糖和橡膠等農產品在國家收儲的支撐下也虧損嚴重,各行業均被迫進行去產能,并伴隨著國家層面的供給側改革走出一番轟轟烈烈的上漲行情。

而反觀銅產業鏈,卻絲毫沒有去產能的跡象:國內外鮮見礦山關閉,銅精礦持續增長,國內冶煉產能加速擴張,下游企業也仍有利潤可賺。

當大家都被熊市“去利潤、去產能”的理論洗腦,等待銅產業各環節跌破成本、被迫去產能的時候,銅價卻隨著全球宏觀經濟的持續復蘇、市場風險偏好轉變而走出兩年的大漲行情。

滬銅指數在2015年底到2018年初期間與螺紋指數走勢大致相同,體現了宏觀因素對方向、趨勢的決定作用。

在此期間,宏觀因素與產業微觀層面常有背離,尤其是2016年11月的銅價短期暴漲行情中背離嚴重,讓很多市場人士感慨“看基本面,死的慘!”。

(1)2015年底以來,在供給側改革的推動下,螺紋和雙焦一騎絕塵,很快走出翻倍行情;鋁、鋅、化工和農產品等品種也漲幅甚多。唯獨銅沒有經歷過去產能,缺乏上漲動力,始終在34000-39000區間徘徊。

2016年10月下旬,伴隨著特朗普當選提出大規模基建計劃后,市場對銅需求提高充滿期待,并一反其當選前的擔憂、對全球經濟出現樂觀情緒。銅價不僅順利突破39000壓力位置,并急劇飆升到50000關口。

短短一月時間,在產業供需面毫無變動的情況下,銅價飆漲約12000點,無論幅度還是速度,都令人瞠目結舌。不少做投資或研究的朋友交流起來,也只能相互苦笑“從此之后無信仰”。

眾多產業企業猝不及防:

貿易商和期現套利機構看著基差擴大而紛紛入場,很快就因為期貨頭寸的暴虧而不得不甩貨求生;

不少下游企業因為沒有鎖定原材料價格而虧損嚴重,被迫對訂單違約;

許多工廠因為套保頭寸巨虧而資金緊張,企業采購生產受到很大影響。

那一輪行情中,雖然作為國有企業,資金調度余地較大,但公司套保賬戶每天跳增的虧損數字,也看得自己心驚肉跳。

回頭看,在2016年上半年,不僅出現了供給側改革,還出現了房地產市場的火爆行情和地方政府投資的增加,國內經濟形勢不斷企穩;國外雖有英國脫歐的負面沖擊,但全球經濟已步入復蘇軌道,美聯儲也開始加息。

正因為此,倫敦金屬周和亞洲銅會上眾多投資機構較少提基本面,而更多地轉向通脹預期、資產配置等話題。

(2)2017年上半年,雖然有銅礦罷工的不斷刺激,但由于前期銅價的上漲過度脫離基本面,導致在產業微觀層面廢銅供應大幅增加、下游恐高減少采購,疊加一度收緊的資金預期和房地產調控政策等宏觀因素,銅價逐漸回落到45000上下。

6月后,雖然現貨依舊貼水,有些“旺季不旺”的樣子,但銅價卻開始隨著黑色等品種逐步上揚。

隨后,空調家電銷售的超預期增長、廢銅進口各項政策頻出、“新經濟周期”概念的炒作、進口銅減少導致現貨出現較高升水、格林大華巨額持倉的曝光等宏觀面和基本面利好不斷顯現,各路資金紛紛入場,推動銅價一舉突破56000點。

此輪銅價上漲,雖有基本面和宏觀面的共同因素,但后期的快速上漲仍不乏資金推動作用。

尤其是從50000快速拉升到56000階段,下游企業均反映訂單并未增加,反而因銅價過高而出現訂單減少情形;廢銅政策執行都在明后年,當前供應充足且替代優勢明顯。

在宏觀情緒回落和產業力量糾偏下,市場在12月初一度回落到50000上下。

之后,又在明年礦山罷工題材、未來銅礦供應短缺、歐美經濟數據利好、新能源汽車拉動銅消費等預期的炒作下再次上漲,尤其倫銅出現十五連漲,帶動銅價再次回升到56000附近。

這一階段以炒作宏觀因素為主,并未獲得基本面支撐,完全無視即將到來的淡季消費下降、庫存累積、廢銅和銅精礦供應短期內不受影響的現實,之后出現回調也屬必然。

回顧歷史行情可見,宏觀面與基本面經常出現不同步甚至背離的情形。由于宏觀面往往決定了大多數商品走勢,并容易獲得金融資本的認同、跟隨,因而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單一品種的方向和趨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