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月30日,中國海油在南海約2600米水深海域完成荔灣22-1-1井鉆探作業,刷新了我國乃至西太平洋地區最大鉆井水深紀錄,表明我國自主勘探超深水油氣資源能力進入世界第一梯隊。
今年中國原油對外依存度已超68%,天然氣對外依存度升至40%。中國海油履行能源報國使命,加大國內油氣勘探力度,向深水、超深水區再次發起挑戰,力求擴大深水油氣儲量規模。
業內將超過1500米水深海域稱為超深水,此前全球只有美國、挪威等少數發達國家獨立掌握超深水勘探技術。荔灣22-1-1井由我國自主設計和建造的深水鉆井平臺鉆探,作業時效高達99.57%,建井周期25.36天,鉆井周期僅16.92天,創造了我國超深水井建井周期和鉆井周期的新紀錄。中國海油首創的深水高速鉆探模式得到成功實踐,大幅度降低了我國超深水鉆井的經濟和技術門檻,為南海深水油氣勘探開發提供了更堅實的技術保障。
由于水深的增加,荔灣22-1-1井相比常規深水井面臨更低的海底溫度、更高的海水壓力、極窄的地層壓力窗口等挑戰。井位相比常規作業點離岸更遠,后勤補給、應急管理也更加困難。中海石油深海開發有限公司鉆完井團隊攻克超深水地層壓力預測、超深水送入管柱力學分析、超深水水下井口穩定性分析等多項技術難題,針對鉆井平臺動力定位失電漂移風險、合成基泥漿使用及回收、巖屑甩干處理等安全環保問題,制訂風險應急預案,優化不同工況下的井控程序,實現了安全、環保、優質和高效作業。
南海油氣地質資源量約占中國油氣總資源量的三分之一,其中70%蘊藏于深水和超深水區域。中國海油自2012年5月開啟我國自營深水勘探以來,已完成南海深水探井46口,總進尺近11萬米,發現了陵水17-2、陵水18-1、流花20-2等一批深水油氣田,推動了我國深水油氣資源的有效開發。中國海油自主建立我國深水鉆井工程標準和一整套關鍵技術,自主研發深水鉆井核心裝置、工具材料,并實現工業化應用。